13386042538
九天资讯
位置: 首页>>九天资讯
公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2-11-18 12:06:40
  |  
阅读量:826
字号:
A+ A- A

新建的可持续型公墓应以绿色化、生态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经营性殡葬安置业务。通过生态设计,使其担负起城市绿肺的功能。


对旧有公墓的改造也应针对其对环境的破坏机理加以控制和改善,运用生态补偿设计和生态适应性设计,逐步实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1.1规模与生态效益


公墓的建设规模应结合城市规划中对公墓分布和选址的要求,各地的丧葬习俗、文化习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所服务区域内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目标年度内区域发展的情况、区域内人口的发展、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区域整体规划情况、区域内的人文习惯、殡葬改革的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问卷统计和实地考察,权衡土地节约和规模效益,课题组将公墓用地规模最后确定为三类,其面积与居住区级公园相类。


不同类型的绿地,在生态效益的量化上有很大的差别。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蒸腾、吸热、滞尘、减菌和吸收有害气体等。按照单位综合量化指标,城市现有绿地中,公共绿地的生态效益最高,单位附属绿地其次,第三是道路绿地,居民绿地再次,最差的是防护隔离带。生态效益的降低通常是由树种单一,结构单一,缺少复层结构,新建比例大,树体体量较小等原因所致,我国公墓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墓区的硬化,对比国外优秀的公墓设计,最能够改善环境的也是这一区域。如前文所述,如果墓区的硬化区域(包括墓碑、道路等)所占比例极小(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 ),其余部分均为绿化的话,就可以视为城市绿地(参见(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 BJ 137-90》和《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所以在此次公墓标准研究中,课题组在规定每穴用地规模的同时提出了地上墓碑标志物的概念,“公墓内独立墓地中地上墓碑标志物的占地面积不应超过0.25m2,高度宜低于1m并且不应高出地上墓碑标志物周围的灌木”。以减小体量,不占、或尽量少占土地面积为原则,以期控制公墓的景观及生态效果。


1.2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骨灰的留与弃,是土地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留,就要建楼、建塔、乃至建墓。集中安置的楼、塔、墙等等形式尚能在有限空间内多解决些问题,而将骨灰封装入土,上面再建构筑物的做法却对土地资源的再使用构成了新的威胁—目前以水泥石材为主体的墓体结构和以永久性材料为主的容器都极难在短期内参加自然循环。虽然国家在政策上提出20年的使用周期,但以目前的建设现状很难保证这样的土地循环。随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理解,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从葬骨灰盒到直接埋骨灰入土,从少立墓碑到不建碑石,逐步形成从有到无的飞跃。这样才不会为环境带来后患,达到了真正的“入土为安、返朴归真”,完成土地与人的循环再生。


1.3建设多层级绿化体系


城市公墓多依山傍水,靠近城市。其所处山地尤其是降雨较多的地区,经常存在浅层土体易被侵蚀的不稳定现象,水土流失极为普遍。研究表明,林木绿化可以缓冲降雨对土壤的侵蚀,稳定土层,甚至可以减少有效降雨。但单纯的树草植被成活率低,养护困难,其生态效应也不甚显著,而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是纯草坪的5倍。据研究,1: 6: 20: 29的乔灌草结合比例是比较科学的,即在29m2的面积上,种一棵乔木,6株灌木,20 m2的草地或其它地被植物。只有建设多层级、多种类的绿化体系,发展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才能使墓区环境形成一个稳定而有机的系统,并在其所处生态环境中承担起一定的生态职能。开发成文化旅游区域,或建设成禽鸟栖息地一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生态公墓,使公墓向公园化方向发展,成为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的去处。


1.4建立文化内核


公墓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公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没有文化内涵的公墓就是一堆花岗石加遗骨,这样的公墓的经营将沦为土地和石头的买卖。在经济社会中,知识和文化能带来巨大的增值,带来丰厚的利润。公墓也应该从外延型的发展向内涵型的发展模式转化。


我国当前许多公墓一味追求豪华与奢靡,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示孝,甚至演化到”生居墓”的出现,远远失却了古人以天地为棺撑,明月为连壁的境界。


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果很多都是通过墓葬的形式传于后世的。其中许多精神层面的精粹仍然值得当代人借鉴。“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需要用抢救历史文物的眼光来建设”


墓葬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俄罗斯的新圣母公墓,以其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除了栩栩如生的墓主塑像,还有很多以墓主毕生事业作为墓前雕塑—一张琴谱、一把小提琴,一艘战舰、一辆坦克,或是一个奖杯、分子运行图··…无论哪种形式,让人感觉只有艺术的存在而毫无恐怖之感,令人觉得死去只是躯体的消亡,而精神却随墓园雕塑长存于世。罗马尼亚拥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快乐公墓”—每块墓碑上都刻有死者生前一段有趣的故事或最喜爱的最幽默的一句话,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读之令人叫绝。对死亡都能一笑置之,足见罗马尼亚人的乐观开朗。也正是如此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游人。


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老的还是时新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合理和优秀的成分,选择性地借鉴将对我国公墓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1.5发展特色经营


确定公墓在生态环境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将成为可持续型公墓的一个发展方向。或建成城市的森林绿肺,或开辟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场地,或


1.6利用媒体的传播效应


大众传媒的导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里包括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倡导火葬者有之,购买活人墓地者有之,骨灰撒散者亦有之……我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丧葬传统中的糟粕至今无法根除,甚至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何以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解决,这和新举措的宣传力度和方式是有关系的。影视文化的受众巨大,信息和观念的传播迅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心灵痰管作用产生的误读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大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前所未有,许多旧传统正处于一个断裂地带,很多人并不了解百年之后这第一件事该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契机。对于丧葬方式的革新也该像商业产品的推出一样,为自己做广告。这不能局限于仅仅向有需要的丧主宣传,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宣传自己。


结语


一场社会、经济、环境、科学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社会各行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公墓的建设也不例外。为了逆转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与自然的生态潜能,公墓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